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

10/27 課後作業

1.競爭策略(Competitive strategy)

是創造別人無可取代的地位,有正確的目標、取捨以及自我設限。

企業應該依據自己產業的特色、公司的體質,選擇成本競爭或者是特色競爭。

不論競爭策略為何,不斷創新、持續提高生產力是企業維持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。

補充︰

競爭策略大師麥可‧波特(Michael E. Porter)教授提出了「競爭優勢三部曲」的一整套理論。分別是:《競爭策略》、《競爭優勢》與《國家競爭優勢》。

其相關更詳細的資料可參考~

http://www.aiou.edu/banews/092001/04092001.doc

http://www.greatman.com.tw/hv-strategy.htm

 

2.電子資料交換(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)

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將電子資料交換(簡稱EDI)的定義爲:

「將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公認的標準,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報文資料的格式,從電腦到電腦的電子傳輸方法。」

EDI標準起源於1960年,為了要滿足迅速回應顧客之需要,以及採購流程之合理化,而導致了文書工作急速增加、交貨日期之確認工作頻繁、交易次數頻繁、文件錯誤增加等問題。

因此電腦化作業之推動,以及與往來對象電腦連線作業逐成為必然之趨勢,但為了配合顧客使用資訊系統之不同,反而造成資料格式轉換成本的迅速增加,此時EDI標準因運而生。

其特性有三︰

1.資料電子化︰

企業間交易的必要資料。如訂單、估價單、交貨單 與請款單等等的文件,經電子化後,在透過電腦及通信網路,相互傳遞及處理作業。


2.資料標準化︰

傳輸的資料必須依照一致性的協定,改成功同的資料傳輸標準型態,才能夠有效傳輸與交換彼此的商業交易資訊。


3.傳輸資訊化︰

交易資料電子化,一開始用磁帶磁碟等等以點對點方式傳送,但EDI最終目標是採用通信網路直接利用電腦傳輸及處理相關電子資訊。

補充︰
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206050613936

 

3.價值鍊分析(Value chain analysis)

競爭策略大師麥可‧波特(Michael E. Porter)教授在1985年針對產業問題出了「競爭策略」這本書,而「價值鏈分析」即是由此書所提出的理論之一。

他認為企業提供給顧客的產品或服務,其實是由一連串的活動組合起來所創造出來的。

每一種活動,都有可能促成最終產品的差異性,提升價值。

競爭策略要考慮企業創造價值極大化的能力,這個價值必須與競爭者之間有差異存在(也就是創造別人無法取代的地位),所以分析競爭力需要考量自己與其他競爭者的四個因素:

1.未來的目標
2.現在的策略
3.對市場與同業的假設
4.能力的長處與短處

再根據分析以上建構出屬於企業自己的經營活動(價值活動),而這些經營活動可分為幾個階段,而每一階段對最終產品都有些貢獻,也就是理論中所謂的「價值鏈」。

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價值鏈,而企業的價值鏈同時會和供應商、通路和顧客的價值鏈相連,構成一個產業的價值鏈(一個更大的價值鏈體系),企業創造出這些價值,以價值鏈為分析的架構,思考如何在每一個企業價值活動上,尋找降低成本或創造差異的策略作為,同時進一步分析供應商、廠商與顧客三個價值鏈之間的聯結關係,尋找可能的發展機會,也依賴這些價值獲得利潤得以生存。

補充參考資料︰

http://ais.idv.tw/channel/q089.htm

沒有留言: